首页 > 叶千帆宁倾城 > 第665章 历史书也会造谣

我的书架

第665章 历史书也会造谣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按照叶千帆之前跟胡克图斯军师所商议好的计划那般。

在确定巫星族真的带兵来袭之后,胡克图斯军师先是立刻敲钟叫来了大树族众勇士们。

随即,叶千帆又吩咐布鲁克斯勇士,让他带着一小队大树族勇士们去营地挖雪坑。

所谓的雪坑,便是把底下掏空,随即又竖上削尖的竹子,然后再在坑上面盖几根竹片儿,铺上树叶,再盖上雪。

等到布鲁克斯勇士带着队伍离开之后。

叶千帆又开始让胡克图斯军师给大家分发前段时间为了猎熊,以及之前准备与巴莱族打仗的弓箭。

这些弓箭后来又制作了许多,所以,几乎是大树族勇士们人手一把。

再之后,叶千帆自然没忘了之前面临巴莱族突袭所准备的烽火台。

“倾城,我们去烽火台,看看情况如何。”

“烽火台已经准备好了吗?”听叶千帆一说,宁倾城顿时有些惊讶道:

“你什么时候让大家准备好的?”

“当然是一早就布置好了!”

叶千帆笑了笑,抬头示意宁倾城朝之前就搭建好的烽火台望去。

果然。

此时此刻,烽火台上已经站了好几个大树族勇士,他们的手中都拿着弓箭,脖子上还挂着叶千帆教他们制作的简易哨子,方便随时通知情况。

看着大家准备的烽火台,宁倾城忍不住默默感慨道:

“千帆,你准备得好充分啊!!而且,看着这烽火台,都让我忍不住想起了一个典故,叫什么……烽火戏诸侯?”

“好像是一个古代的君王,他为了逗自己的妃子开心,所以才点燃了烽火,对吧?”

“传闻是这样没错。”听到宁倾城的话,叶千帆先是点了点头,随即他便话锋一转道:

“但是,倾城,你知道吗?”

“其实烽火台在汉朝才出现,那西周的周幽王拿什么来烽火戏诸侯?”

“啊???”

被叶千帆这么一说,宁倾城也愣住了。

“所以这个典故是瞎编乱造的咯?”

“哈哈哈哈哈哈哈!这有什么好惊讶的?看你这一脸大惊小怪的模样……”见宁倾城已经惊讶得嘴巴都快要合不上了,叶千帆不禁笑了笑道:

“虽然传闻说,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讲述了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,谎称犬戎来袭,多次通过点燃烽火的方式吸引诸侯来援。”

“结果诸侯们千里迢迢赶过来后,却发现原来一切都只是周幽王的戏弄,自然尴尬不已。如此数次之后,等到犬戎真的来袭,诸侯却认为周幽王又在忽悠自己,所以干脆就不来了,以至于西周就这样戏剧性地灭亡了。”

“对对对!我所听到的典故都是这样子的!!”宁倾城听到这儿,又忍不住皱起眉头道:

“可是,千帆,你刚才那样说,难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事情,其实是不存在的吗?”

“嗯嗯。”对于宁倾城的问题,叶千帆点点头,又接着道:

“其实,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,虽然往往被看作周朝衰亡的开端。但是,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,这所谓的烽火台,其实在汉朝才出现。”

“尽管,最早记载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戏诸侯的文献是《吕氏春秋》。”

“《吕氏春秋》中有写:‘周宅酆镐近戎人,与诸侯约,为高葆祷于王路,置鼓其上,远近相闻。即戎寇至,传鼓相告,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。戎寇当至,幽王击鼓,诸侯之兵皆至,褒姒大说,喜之。幽王欲褒姒之笑也,因数击鼓,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。至于后戎寇真至,幽王击鼓,诸侯兵不至。幽王之身,乃死于丽山之下,为天下笑。’”

“要是真没发生这样的事情,为什么古书还会记载这件事情呢?”听着叶千帆的话,宁倾城就更加不解了。

“难道……”

“历史书也会造谣?”

“呵呵呵呵呵!不急不急,且听我接着说下去。”面对宁倾城那一脸困惑不解的表情,叶千帆仍旧一脸淡淡然地笑道:

“其实吧,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司马迁的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。”

“不仅如此,《诗经》中所记载的周幽王亡国一事最为简略,但这种不加修饰的原始资料,往往最能体现当时作者生活的时代,人们对周幽王亡国原因思考的结果——‘褒姒灭之’。”

“但褒姒势单力薄,她又是如何跟周幽王亡国扯上关系的呢?”

“相比起《诗经》而言,《吕氏春秋》和《史记》中的记载就要详细得多了,两本书都提到了周幽王是为了博褒姒一笑,才采取过激的手段导致自身失去了公信力。”

“不过在细节上二者就出现了分歧……”

“诶?为什么会出现分歧呢?”宁倾城听到这里,仍旧还是一头雾水。

见宁倾城还有些不太明白,叶千帆也极其有耐心地解释道:

“因为《吕氏春秋》提到周幽王是击鼓戏诸侯,《史记》又说周幽王是烽火戏诸侯。”

“一种历史事件同时出现两种声音,只有二种情况:一真一假……和两种都是假的。”

“从时间上来讲,《吕氏春秋》的创作时间比《史记》要早得多,相对而言,吕不韦他所生活的年代要比司马迁更容易获取到西周时期的信息。”

“《吕氏春秋》所记载的‘击鼓传信’的方式,是商周时期的古人常用的一套预警系统。”

叶千帆一边说着,又一边向宁倾城解释道:

“就好比《周礼·地官司徒》书籍中,就有记载周朝设置有专门负责击鼓的鼓人,鼓人会根据不同的鼓声来传递情报:‘鼓人:掌教六鼓、四金之音声,以节声乐,以和军旅……以鼖鼓鼓军事……凡军旅,夜鼓鼜,军动则鼓其众。’”

“而烽燧示警制度,最早出现于《墨子·号令》一书中,书中记载白天点烟叫做‘烽’,晚上点火叫做‘燧’。”

“不过春秋战国时期虽已出现了烽燧示警制度,但由于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城墙并不相连,烽火能够传播的距离相当有限。”
site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