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万言书金传歌万小邑 > 第115章 只是猜测

我的书架

第115章 只是猜测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自缅甸回来后,此事不得不上报于朝廷了。

吴三桂奏疏上报:明朝最后一个负隅顽抗的朱姓皇帝,在缅甸被逮捕,其余家眷、余部都已归附。八岁的康熙皇帝读过报捷书,喜不自胜,说:“朕心甚为嘉悦”。

立即把这个喜讯昭告中外,又在太和殿上,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。

宣布说:永历既获,士卒免征戍之苦,百姓省挽输之劳,将于从此奠定,闾阎获宁干止。是用昭告天下,以慰群情!”

大概意思是说,永历皇帝现在被抓到了。当兵的不用去打仗了,老百姓也不用承担军费了。江山从此太平,百姓至此安宁。

同时,这也标志着,从这一刻开始,全国获得了形式上的稳定与统一。

中华万里沃土,悉归建州女真——

就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吊死在金蝉寺中,开始。

金禅寺是永历皇帝去世的地方。

之前,那个叫李自成的老兵,死都不肯到这里去。原因也就在这里。

在整个大清大肆庆祝的彼时彼,三十八岁的永历皇帝,正被新朝廷堂而皇之地幽闭在其中,冷冷清清地等待着命运的裁决。

必须要说,他像崇祯一样,不是个坏皇帝。岂止不坏呢,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是个还不坏皇帝。这么多年来,他也几乎用破了一生心。

可是,做个好皇帝并不像想想那么简单。

他总是救不了这个国家。

被吴三桂捉住以后,他戴着马鬃瓦楞帽,穿着纯娟的大袖袍,整日整日地端坐在寺中,如同坐在皇宫之中一样,默默地,保持着他一国之君最后的脸面。

虽然他已经不是皇帝了。

虽然他的皇宫,不,连他的整个都城,都要成为平西王的王府。

他曾经写过一封信,派人给那个打败了他吴三桂。

“将军新朝之勋臣,旧朝之重镇也。世膺爵秩,藩封外疆,崇祯先帝之于将军,可谓甚厚。讵意国遭不造,闯贼肆恶,突入我京城,殄灭我社稷,逼死我先帝,杀戮我人民。将军志兴楚国,饮泣秦庭,缟素誓师,提兵问罪,当日之本衷未泯。

“奈何将军既毁我室,又欲取我子!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,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!将军自以为智,而适成其愚;自以为厚,而反党其薄。史有传,书有载,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!

“仆今者兵丧力弱,茕茕孑立,区区之命,悬于将军之手矣。如必欲仆首领,则虽粉身碎骨,血浅草莱,所不敢辞。若其转祸为福,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,更非敢望。

“倘得与太平草木,同霑雨露于圣朝,仆纵有亿万之众,亦付于将军,惟将军是命。将军臣事大清,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,不负先帝之大德也。惟冀裁之!

这些话今天早就不太那么容易看懂了。

不过那字里行间哀凄的乞求,相信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体会到。

——我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,没有任何尊严和威胁了,求求仁义慈悲的你,就放过我吧。

字字都是亡国之君的断肠句,读者不是他的敌人,而是他的旧日臣子。

曾经世受国恩,曾为国之重镇的臣子。

可惜,终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?

竟没有一个字,能够改变吴三桂的想法。

在历史的记载中,在这封信送达吴三桂手中之后,这对君臣有一场私下的会谈。就像我已经说过的,这是一场神秘的会见。

虽然事后,有许多人在各种各样的史料、笔记中记载了这个的事件。

但实际上,没有任何一个人,清楚这场谈话的内容。

那一天通宵达旦,那一天夜半无人。这样的一位皇帝和这样的一位臣子,都说了些什么,如今连个站出来猜测的人都没有。大家只是小心翼翼在自己的笔记和史书中写下了类似这样的话。说,一夜密谈之后的黎明,当吴三桂走出来时,已经“面如死灰”、“汗流浃背”,并且,是被侍从搀扶出来的。

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?

如果不是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,这一位英雄,想来绝不会如此。

我不知道真相,没有人知道真相。事实上,永远也没有真相:因为,即使曾经日日夜夜,陪侍在其中一位当事人的身边,真相也始终触不可及。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当日的情景,再也不会被人所知道了。

所以,请原谅我吧。因为我所能说的,只是猜测。
sitemap